国家卫健委回复最新建议:将科学、规范、有序调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01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多次传出消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传来最新消息。在9月4日国家卫健委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8016号建议的答复中提到,“将按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要求,在目录调整过程中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根据药品临床应用实践、药品标准变化、药品新上市情况等,科学、规范、有序调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截图自国家卫健委官网与此同时,国际上也有相关动态引发关注。9月,世卫组织发布了第24版《基本药物标准清单》和第10版《儿童基本药物标准清单》,新增了20种成人用药和15种儿童用药。调整后的清单,成人基本药物总数达到523种,儿童基本药物达374种,重点聚焦癌症、糖尿病等重大公共卫生挑战领域的治疗药物更新。我国基本药物遴选向来坚持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的原则,结合我国用药特点,参照国际经验。随着WHO清单的调整,我国基本药物目录后续走向备受瞩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原则上每3年调整一次,上一次调整是在2018年,目录纳入的药品数量从最初的307种逐步增加至520种,进而达到685种。现行的“685”基药目录已实施近7年,至于何时再度调整,官方尚未发布进一步确切消息。国家卫健委在上述回复中指出,2024年,国家卫健委联合5部门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基层药品联动管理机制扩大基层药品种类的意见》,要求紧密型医联体牵头医院根据遴选和调整规则统筹确定紧密型医联体用药目录,注重上下转诊用药需求,并根据临床用药需求变化、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情况实行动态调整,调整周期不超过1年。截图自国家卫健委官网在此次回复之前,今年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也已经传出多次消息。3月份召开的2025年全国药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研究完善国家药品制度、实施基层药品联动服务行动、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整体提升全国短缺药品应对处置质效等。更早之前(2024年10月),国家卫健委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6961号建议的答复》中提到,按照《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的规定和要求,逐步合理调整基本药物目录品种结构和数量,按照遴选程序将更多符合临床需求的中成药纳入目录管理。此次回复中,国家卫健委特别强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修订稿)》在原有基础上,完善了国家动态遴选调整机制,优化了国家基本药物调入、调出的评价标准等,为科学调整目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目前来看,2021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后,暂未再有更新进展披露,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后续调整动态值得持续关注。02目录有望扩容?创新药、肿瘤用药...是重点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扩容一直是行业关注的重点,除了调整时点尚未明确外,“哪些药品有望纳入”更是业内关注的重点。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短缺药品保供稳价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促进基本药物优先配备使用和合理用药。并要求逐步实现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二级公立医院、三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量占比原则上分别不低于90%、80%、60%。《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监测操作手册(2025版)》中有一项指标明确提到基本药物采购品种数占比,一系列措施凸显了对基本药物使用的重视。除了上述国家卫健委提及的创新药外,据赛柏蓝观察,中成药、儿科药、眼科药、精神类药物及慢性病药物等多个领域,均已被不同领域专家纳入建议范畴。在肿瘤药领域,2024年全国政协委员赵宏便提出建议,主张在基本药物目录中纳入更多抗肿瘤药物,以适配我国疾病谱变化的实际情况及民众用药需求;同时,其强调应优先考虑同一治疗领域内本土生产、产能充足且供应保障稳定的药品。眼科用药的纳入也被提及。2023年,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教授王宁利曾针对基药目录调整提出两点核心建议:一是需建立机制,将临床已基本不用的过时药物清理出目录;二是要精准遴选临床必需药品,同时实现眼科基本药物总量的适度增加。《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明确了基本药物调整的品种和数量参照因素:对于药企而言,产品成功进入基药目录,不仅意味着有望迅速拓展市场版图,还能进一步提升品牌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从市场反馈来看,这一成效已在多家药企身上得到验证。珍宝岛在2025年半年报中表示,基药目录扩容效应显现,基层医疗终端中药采购量同比提升,其核心品种在等级医院及基层市场的覆盖率同步增长。佐力药业在2025年半年报中提到,基于核心产品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优势以及乌灵胶囊、百令系列产品基药和集采品种双重身份,持续加强市场拓展,乌灵系列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7.23%;百令系列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了38.51%。随着国家卫健委明确调整方向,后续目录调整工作将如何具体推进,哪些药品最终能够纳入目录,都将是焦点。文章来源:赛柏蓝
医保、药监协同发力,一场覆盖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环节的监管来了。01医保专项核查、药监穿透监管近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章轲在《机关党建研究》2025年第7期发布名为《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以优良作风为医疗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署名文章。文章指出,要敢于较真碰硬。从目前情况看,欺诈骗保和违规使用医保基金问题仍然高发多发,去存量、控增量的任务十分繁重。文章提到,按照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部署要求,今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医保基金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8月已至,国家医保局的第二阶段专项核查工作即将开始。加上各地药监局持续深化药品全品种全过程信息化追溯工作,与医保部门形成监管合力,药企也将迎来一场“大考”。从国家医保局今年动作看,“药品追溯码”的应用已成为打击欺诈骗保的新抓手。继首次公布药品追溯码打击回流药专项行动典型案例后,近日国家医保局又发布了第二期通报,通报对象多为最基层的村卫生室、诊所、小型药店,展现出了国家医保局“无死角、零容忍”的监管态势。此外,赛柏蓝注意到,近期部分省份正加快推进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的药品全品种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工作:8月1日,四川省药监局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关于推进药品全品种全过程信息化追溯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除了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实现药品标识码、商品条码、国家药品标识码、本位码、医保编码、YPID等多码关联外,还提出了组织开展对一级下游单位追溯工作的延伸审计等要求。对药品批发企业提出,发现上下游追溯信息或数量不一致时,不得入库或必要时进行药品召回等规定。7月16日,湖南省发布《湖南药监信息化建设:以智慧追溯实现“人盯”变“技防”》一文中提到,未来湖南省将探索药品监管数据与医保部门、税务部门、公安部门以及医疗机构药品使用信息实现互联互通。实现对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生命周期的“穿透式”监管,有利于精准识别回流药、有效防范虚开发票等。7月3日,中国食品药品网报道,天津市药监局第三监管办将企业药品信息化追溯落实情况纳入日常监督检查及符合性检查范围,结合药品经营环节“清源”行动专项整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6月17日,福建省药监局召开药品全品种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工作专项推进座谈会,省药监局副局长张文春会上强调,各药品生产企业要提高政治站位,未按要求上传追溯数据的企业依法处置。……02近期,多家药企因行贿被点名近期,多省还密集通报了药企行贿失信案例,可谓是药品全品种全过程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与医药价格招采信用评价制度“双管齐下”,监管呈现高压态势。8月1日,安徽省医药价格和集中采购中心发布《关于我省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严重”失信等级评定结果的通报(第3期)》,涉及两家医药器械企业行贿。一家是某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向黄山市某医院相关人员给予回扣或不正当利益,以使其经营的进口创伤类、脊柱类骨科高值耗材获得额外的交易机会、竞争优势和销售数量,累计折合人民币54万元;另一家是霍邱县某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向霍邱县某医院相关人员给予回扣或不正当利益,以使其经营的药品获得额外的交易机会、竞争优势和销售数量,累计折合人民币65万元。7月29日,云南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发布《关于领取失信企业信用拟评级通知的公告(十五)》,公告称对相关已核实医药商业贿赂案涉案企业信用拟评级工作已完成,请涉及按规定要求领取失信行为拟评级通知。从今年年初至今,已有多省医药器械企业被通报,甚至因“商业贿赂”出现医药企业公开道歉的情况。从国家层面看,6月20日,国家医保局公布了《价格招采信用评价“特别严重”和“严重”失信评定结果(第13期)》,汇总了截至2025年3月31日各省份评级为“特别严重”和“严重”失信的医药企业情况,其中7家特别严重、44家严重,共51家。国家医保局表示,价格招采信用评级主要依据行贿金额、不正当价格行为、扰乱集中采购秩序等严重程度进行确定。单笔行贿30万元以上为“严重”,单笔行贿200万元以上为“特别严重”。值得注意的是,《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的操作规范(2025版)》自2025年第三季度起执行,这意味着后续医药购销领域信用监管和处罚将更加严格。有业内人士称,2025年医疗反腐为“数据决战年”。不可否认,AI与大数据技术具备高效的实时监测和强大的数据穿透能力。以江西省为例,为适应不同场景下的医保应用规则,江西省医保局搭建了不同大模型,包括串换模型、时空分析模型……具体而言,将医保政策法规、医学药学知识规范、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路径中的约束性条款,运用计算机语言转化为智能监管规则,以此为依据,对全域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结算数据进行大数据筛查,疑点数据经智能监管机审、初审、复审、合议等环节后,锁定违规问题,追回医保基金。这让此前隐蔽的欺诈骗保和医疗腐败的行为在如今无所遁形。文章来源:赛柏蓝